黑水县 - 简介
黑水县位于人民政府驻芦花镇,距省会成都310公里,距州府马尔康176公里。总面积4165.32平方公里。东西长约85公里,南北宽约72.5公里。总人口57000人,其中藏族人口占92%,汉族占7%,羌族占0.7%,是一个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嘉绒藏族聚居县。以境内黑水河得名。黑水为藏语“措曲”意译,“措”生铁之意、“曲”水之意,引伸为黑水。因河流贯穿全境,河水呈黑色故称。以境内黑水河得名。[1]
黑水县 - 行政区划
2004年,黑水县辖2个镇、15个乡:芦花镇、卡龙镇、沙石多乡、红岩乡、麻窝乡、双溜索乡、瓦钵梁子乡、色尔古乡、石碉楼乡、龙坝乡、洛多乡、木苏乡、维古乡、知木林乡、扎窝乡、晴朗乡、慈坝乡。
黑水县 - 历史沿革
蜀汉平康县管辖小黑水、毛尔盖河流域,蚕陵县管辖大黑水河流域。唐贞观二十一年(公元647年),当州下属通轨、左封二县。通轨县管辖黑水西部和松潘毛尔盖及古平康之域。左封县管辖黑水东部及茂县赤不苏沙坝地域。
显庆以后,当州境域为黑水西部和北部,小黑水和毛尔盖河流域为古平康县领地;沙石多为利和县领地;泽盖、三打古为通轨县领地;芦花、红岩、麻窝等为谷和县范围。悉州境域为黑水东部,木苏、维古、瓦钵梁于、色尔古等地为左封县顿地;龙坝、洛多、石碉楼为归诚县范围。
长庆以后,黑水地域归于吐蕃管辖,境域屡有变动。
乾隆四十三年(公元1778年),黑水境域归梭磨土司管辖,以后一直到民国,黑水境域都较为稳定。
解放后建黑水县。
黑水县 - 地质气候
黑水地处岷山和邛崃山交汇地段,为岷山山脉向南倾没和邛崃山山脉向北倾没的复合部位。属岷山山脉延伸部分,分别由松潘县毛尔盖区、热务区入境。属邛崃山脉延伸部分,分别由理县米亚罗区和红原县刷经寺区入境。
平均海拔3544米。境内群山屹立,山峦起伏,雪峰对峙,河谷深切。海拔5200米以上雪峰4座。主峰峨大基
(藏语意为“群山之父”)海拔5286米。与其并列的峨太密(藏语意为群山之母)海拔5257米,最低海拔1790米,境内岷江上游三条支流黑水河、毛儿盖河、小黑水河和48条溪流形成网系,县境属季风高原型气候区,日照充足。
黑水县有3条主河和99条支流溪沟,其中常年存水溪沟45条,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下的24条,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21条。流域面积广阔,总流域面积为10400平方公里.径流总量大,为丰水区。
县境属季风高原型气候区,旱、雨季分明,日照充足,年温差较小,日差较大。气温随海拔不同高度差异很大,高山与河谷年平均气温差值达20.10℃。县城年平均气温9℃,年极端最高气温33.5℃,最低极端气温一14.4℃。降雨分布不匀,夏季集中,秋季阴雨连绵,年均降水量620.6毫米。无霜期平均166天,地势较低的西尔河坝以下河谷地带为230天左右。
黑水县 - 自然资源
县境内植被属川西高山坡谷植被地区的岷江上游植被小区,水平地带性典型植被为亚高山常绿针叶林。
县境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,是四川重要的锰矿资源基地。有锰、铁、钨、石灰石、硫磺等矿藏。锰矿储量较大,含磷低,具有工业开采价值。境内河流纵横,水量充沛,河床陡,水流急,落差大,水力资源十分丰富。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170万千瓦,可开发量120万千瓦。原始森林覆盖在336万亩林地上,是岷江、长江的天然绿色屏障。
境内盛产虫草、贝母、天麻、羌活、大黄、木香、黄芪等名贵中药材,还有蕨菜、野生角羚、金丝猴、二级保护动物猕猴、黑熊、盘羊、藏马鸡等。
黑水县 - 国民经济
农业主要养殖牦牛、犏 牛、羊、猪等,发展以苹果、花椒为主的经济林木。
工业主要发展了农机修造、水泥、建筑、建材、印刷、粮食加工,服装、酿造、电力、木材加工等工业企业。
黑水县 - 基础设施
1958年建壤(口)黑(水)公路与成阿公路相连。1968年建茂(县)黑(水)公路。后又相继修筑了芦花至三打古、芦花至德石窝、渔巴渡至毛尔盖、渔巴渡至麦扎等支线和乡村公路。1990年全县已建成公路13条,计3342公里,4个区、 16个乡通公路。
1952年8月建立邮电局至1990年,全县有邮电局所7个,县、区均开办邮政、长话、电报等业务。
2003年全县有幼儿园1所,小学118所(其中寄宿制小学10所),中学2所(其中寄宿制中学1所),全县有教师进修校1所,电大工作站1个,乡镇农牧民文化技术学校17所。
黑水县 - 旅游景点
黑水县旅游资源较为丰富,比较著名的景点有:卡龙沟、奶子沟,达古冰川,色尔古藏寨,三奥雪山等。[2]